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汽車也在向著電子化智能化方向飛速發展,汽車流媒體后視鏡也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重視,隨著UN-R46在2016年6月正式更新后,允許使用攝像機監視器來替代傳統后視鏡,為了促進該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啟動了該標準的研究與修訂工作。
隨著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GB15084-2013已經不能適應汽車技術發展的需求。為了規范行業健康發展和技術提升,所以必須修訂該標準,達到同國際標準接軌目的,同時規范和提高國內汽車間接視野裝置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攝像頭-監視器系統新技術在國內汽車行業中的應用。
根據該標準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車身附件分技術委員會組織成立了該標準起草工作組,并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并系統開展該標準的制定工作。
強制性國家標準所涉及的產品、過程或者服務目錄
本標準規定M和N類以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的性能和安裝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M和N類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
所有的裝置具有一種或多種共同特征或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Ⅰ類:內后視野裝置;
Ⅱ、Ⅲ類:主外后視野裝置;
Ⅳ類:廣角外視野裝置;
Ⅴ類:補盲外視野裝置;
Ⅵ類:前視野裝置;
Ⅶ類: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視鏡。
編制原則
1)本標準依據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標準。
2)本標準不限制技術路線,不限制產品形態,重點規定技術要求及測試方法;
3)本標準是修改采用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1998年1月3日頒布生效的ECE R46號法規于2016年6月18日發布了修訂版,并于2016年10月8日、2017年6月22日、2018年7月19日、2019年6月24日發布了4個修改單: Rve.1/Add.45/Rev.6/Amend.1、Rve.1/Add.45/ Rev.6/Amend.2、Rve.1/Add.45/Rev.6/Amend.3、Rve.1/Add.45/Rev.6/Amend.4。
從前期征求行業意見的信息反饋,建議修改采用最新版本的 ECE R46 /Rve.1/Add.45/Rev.6/2016。經標準起草工作組的認真討論,認為有必要采用2016版的ECE R46法規的全部技術內容對GB15084-2013標準進行修訂,與國際接軌,滿足產品的進出口的需求。
標準范圍
本標準規定M和N類以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的性能和安裝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M和N類及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的間接視野裝置。
技術要求
2.2.1.1 一般要求
a)Ⅱ類-Ⅶ類后視鏡:反射面的邊緣應包于保護框架(如支架等)內,保護框周邊上所有點在任何方向上的曲率半徑c都應不小于2.5mm。如果反射面超出保護框架,則突出部分邊緣上的曲率半徑c應不小于2.5mm,且突出部位在50N的作用力下,能回到框架內,該力應近似平行汽車縱向基準面,且水平施加到反射面突出保持框架最高的點上。
b)Ⅰ類后視鏡:反射面的邊緣應包于保護框架(如支架等)內,保護框周邊上所有點在任何方向上的曲率半徑都應不小于2.5mm。如果后視鏡反射面邊緣超出保護框架,此要求應適用于突出的部分的邊沿。
2.2.1.2 視鏡尺寸要求
2.2.1.3 內視鏡(I類):能在其反射面上繪出一個矩形,該矩形的高度為40mm,底邊長為a,
主外視鏡(Ⅱ類和Ⅲ類):反射面尺寸應滿足以下要求:
—— 能在反射面上繪出以a為底邊,高為40mm的矩形;
—— 在反射面上還能繪出與矩形高平行的線段,其長度為b;
表1中給出了a和b的最小值。
表1 a和b的最小值 單位為毫米
后視鏡類別 | a | b |
Ⅱ | 200 | |
Ⅲ | 70 |
2.2.1.4
廣角外視鏡(Ⅳ類):反射面的外廓應形狀簡單,其尺寸應滿足6.5.4中所規定的視野要求。
補盲外視鏡(Ⅴ類):反射面的外廓應形狀簡單,其尺寸應滿足6.5.5中所規定的視野要求。
前視鏡(Ⅵ類):反射面的輪廓應形狀簡單,其尺寸應滿足6.5.6中所規定的視野要求。
至少駕駛室被部分封閉的L類機動車輛所適用的后視鏡 (Ⅶ類):反射面的最小尺寸應符合如下要求:
a) 面積應不小于6900mm2;
b) 當視鏡為圓形時,其直徑應不小于94mm;
c) 當視鏡不為圓形時,其反射面內應能容納一個直徑為78mm的圓。
反射面的最大尺寸應符合如下要求:
a) 任何圓形后視鏡的直徑應不大于150mm;
任何非圓形后視鏡的反射面應該在120mm
200mm的矩形內。
2.2.1.5 視鏡曲率半徑
球面鏡面r值不應小于下列要求:
a) Ⅰ類內視鏡為1 200 mm;
b) Ⅱ類和Ⅲ類主外視鏡為1 200 mm;
c) 廣角外視鏡(Ⅳ類)和補盲外視鏡(Ⅴ類)為300 mm;
d) 前視鏡(Ⅵ類) 為200mm;
e) Ⅶ類視鏡應不小于1 000mm,且不大于1 500 mm。
2.2.1.6 CMS功能要求
1)亮度調節:顯示器的平均亮度應能根據環境條件進行手動或自動調節。
2)系統可用性:如果系統不可操作(例如CMS失效),應該以警告,顯示信息,或者故障指示器的方式告知駕駛員,操作手冊上應該解釋這些顯示的信息
3)方向均勻性:某一方向亮度與設計觀察角度亮度的差值與該設計觀察方向上的亮度L(Θmonitor/D, Φmonitor/D)的比值在顯示器標準各向同性范圍內不超過35%,且在顯示器擴展各向同性范圍內不超過50%。
4)橫向均勻性:垂直于顯示器方向的亮度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與亮度最大值的比值應不大于35%。
5)亮度對比度復現:
對于直接日光照射條件:2:1;
對于散射環境光線的白天條件:3:1;
對于黃昏條件:2:1;
對于夜間條件:10:1,視鏡及CMS雙功能系統為5:1。
6)灰度等級復現:CMS應能在顯示器上顯示至少8個明顯不同的灰度等級。
7)色彩還原:色彩還原基于CIE 1976色度空間色調角,在測試過程中,各色塊與白色塊的實測色度誤差的歐幾距離應不小于0.02。
8)漏光:漏光應該透明且漏光亮度不應超過引起漏光的光源的影像最大亮度值的10%。
9)高光溢出和耀斑:高光溢出和耀斑區域不得超過所顯示影像面積的25%。
10)點光源:點光源發現因子(PLSDF)應至少為2.7,或點光源對比度因子(PLSCF)應至少為0.12。
11)銳度:中心的水平及垂直MTF50應不小于1/2的MTF10MIN,角部MTF50應不小于1/4的MTF10MIN。
12)幾何畸變:最小視野內其最大變形,相對線性或針孔投影應不超過20%。
13)閃爍:顯示器圖像區域應無閃爍。
14)幀率:系統最低幀率應至少達到30Hz,低光照條件下至少達到15Hz。
15)成像時間:成像時間應小于55ms。
16)系統延遲:系統延遲應小于200ms。
2.3.主要試驗(或)驗證情況分析
起草組內的零部件供應商按照標準草案的要求,提供了符合標準的CMS樣機,最終送檢樣品來源于2家零部件供應商。2019年4-6月,驗證試驗在中汽研汽車檢驗中心(天津)有限公司開展,截止目前,標準的CMS功能驗證試驗和圖像質量驗證試驗已完成,具體試驗內容如下表所示。
分類 | 試驗內容 | 試驗結果 |
功能驗證 | 亮度調整、系統可用性、幀率,系統延遲 | 試驗結果滿足標準要求 |
圖像性能 | 顯示器各向同性、亮度對比度復現、灰度等級復現、色彩還原、漏光、點光源 | 試驗結果部分滿足標準要求,部分實驗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
以上是新規標準的具體內容,從技術上來看,是對廣大用戶有很多好處,你怎么看?
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專汽網[www.738928.com]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專汽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專汽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專汽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專汽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刪除。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3、同時為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資源信息,專汽網從即日起誠征好稿,投稿郵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