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經濟部門上周五(22日)正式發布公告稱,禁止中國大陸制CCC8707.90.90.10-0“供載客十人及以上(包括駕駛人)之大客車車身”輸入臺灣。
臺經濟部門稱,鑒于開放中國大陸CCC8707.90.90.10-0“供載客十人及以上(包括駕駛人)之大客車車身”,不符合《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第8條第1項第2款中“對產業無重大不良影響”的條件,因此停止輸入。
臺經濟部門負責人沈榮津
報道稱,臺貿易局官員回應稱,因為中國大陸產品“比較低價、質量比較不可靠”,加上“進口會打擊到相關產業”,2015年島內業者提出要求,經貿易局了解調查,再加上所有工商團體都贊成,決定于2年后、也就是今年停止中國大陸車身及部分底盤配件進口。臺官員稱,“此舉可以創造島內就業機會。“
據報道,根據臺經濟部門貿易局“中國大陸物品不準許輸入項目匯總表”,低底盤公交車、電動公共汽車、油電混合動力車、大客車底盤裝,都屬于“不準許輸入項目”。然而,此前還有臺“立委”質疑稱,陸制大客車“化整為零”,以零件的名目進口,光是進口車身金額,就從2015年467萬美元,到去年1423萬美元,成長3倍,“導致臺灣本土產業受沖擊,也有安全上的疑慮。”
對此,臺網友紛紛嘲諷稱,“笑死,臺灣自己根本無法自制”,“本土車業集團一點競爭力都沒有”。還有臺網友表示,“有種就通通不準大陸制造物品進口,看看這些說愛臺灣的人怎么生活。”“大陸不差臺灣市場,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臺灣大客車事故頻發大部分為未經測試拼裝車
臺灣大客車事故頻發,原因有疲勞駕駛、拼裝車未經測試、車齡超長等多種原因。臺當局官員禁止大陸大客車輸臺,除了保護本土產業之外,竟然污稱大陸產品“質量不可靠”,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此前,2017年2月13日,臺灣一輛旅游大巴發生翻覆,造成33人死亡、11人受傷,據稱這是30年來臺灣最嚴重的公路事故。據臺媒報道,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大致為:司機連續工作超過15小時疲勞駕駛、肇事車輛車齡高達19年、車輛后輪胎紋幾乎磨平極易打滑、客車未經完整測試采用組裝底盤等。
從2009年至2017年初,臺灣發生過多起旅游大巴事故,其中僅涉及到大陸游客的旅游大巴事故就有30起,共造成54人死亡,330人輕重傷(2017年2月13日事故未見陸客報道,未做統計)。
臺灣大客車有甲類與乙類之分,車軸距4米是甲類,4米以下則是乙類。根據臺灣交通部門的統計,目前臺灣的旅游大巴(游覽車)分為甲類與乙類兩種。甲類共有大約1.5萬輛,乙類大約2000多輛。其中,甲類車輛全部都是組裝而成,乙類當中大約一半整車、一半是組裝。換句話說,整個游覽車市場大約超過9成都是拼裝車。
在臺灣,大約有20家左右的大客車車體制造廠商,大多是進口底盤或是底盤零組件之后再組裝,很少有整車進口。制造廠商第一步通常是先把底盤組好,由于政策未規定車長,有些廠家為加大車身空間,甚至會自己切斷底盤,焊接拉長。之后再把車身的鋼骨結構打造起來,然后進行內飾裝潢,送數據到ARTC(車輛安全檢測中心)認證,做完計算機仿真測試,申請執照之后就出售。
也就是說,臺灣市面上運行的大客車,大多是在拼裝改裝之后,未經實車測試就被允許出售。新車尚且如此,那么輪胎等備件長期不做維修保養、整車超齡服役等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據江蘇省專業汽車客運企業機務協作網秘書長陳南平介紹:臺灣旅游大巴車型基本以日韓生產的車型為主,在車身結構上以一層半結構為主。這類車型的優勢是行李艙容積會增加,但車身過高的缺點在山區會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而在大陸,有關部門審批線路時會針對車輛類型等級做要求,在連續彎路S形路況下,不允許投放車輛超高超長的大型客車。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高級技術顧問裴志浩認為:臺灣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客車安全技術標準體系,比如生產標準、檢測標準、運營管理標準和車輛報廢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障赴臺游客和臺灣當地人民群眾出行的公共安全問題,同時也是切實保障地方經濟和旅游事業蓬勃發展的必要基礎。
掃一掃分享給朋友
專汽網[www.738928.com]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專汽網”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專汽網,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專汽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專汽網)”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及到侵權,請聯系刪除。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3、同時為給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資源信息,專汽網從即日起誠征好稿,投稿郵箱:yilian@17350.com,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